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
B2P單騎經驗分享-新竹PMP篇
分享會後,接受新竹寰宇廣播電台的採訪。
應PMP新竹分會之邀,11月21日以「盡頭之後 從北京到巴黎」為題,分享當年單騎的點滴:從當年騎遊的起點、過程裡的遭遇,到回臺後生活上的改變,讓我重溫當年瀕死邊緣而從事的冒險行動,深感世界一家的和諧感。
分享前問了大家自願報名?還是人情壓力?在自願報名參加的前提下,提醒大家不管分享內容的好與壞,都是自己的選擇,並告知如果覺得無聊、想打瞌睡或要離開,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的,我的目的是讓大家忠於自己的選擇。
演講是我很不習慣的方式,分享過程的緊張而顯得有些語無倫次,還好後來漸入佳境,而大家也很捧場,且後來聽說沒有人打瞌睡或離席,很是感謝。
最後的提問,跟聽眾的互動,這是我喜歡的,提問的問題摘要如下:
1.一個人騎車怕不怕?
曾經,我說我不怕。事後想想這樣的狀態還是不夠貼切;
曾經,我說不怕,但警戒天線還是會拉長,這是我意識當時我身體是在警覺的狀態,但我會安住己心並繼續前行,不因獨行、不得已的夜騎而終止行動;
昨天的分享,我以騎乘路上的心情,講述路上就我一個人,我也不知道要怕什麼(有笑聲),並說有很多都是頭腦設想的畫面,但往往不是真實存在。(不過提問者似乎不滿意,進而提問我對未知不會恐懼嗎?)結束後,這個問題還是不斷出現,我常覺得要用語言文字清楚明白地描述自己地心理狀態,讓他人可以了解,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還是不甘心;
今天整理的同時,隨手翻看楊蓓老師所寫的《勇氣與自由》引述書上的一段話來說分明:『聖嚴法師將人的自我修行分成幾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稱為「自我肯定」。.......,它指的是透過「角色我」和「心理我」的逐漸成長,會讓我們在面對恐懼與自我時,萌生出存在感,同時自我也會變得非常鮮明。當我們覺得事情非做不可,這個下決定的「我」是有勇氣的;如果我們選擇不做,不做的後果,這個做決定的「我」也會一肩挑起。因此,在面對恐懼所萌生的存在感裡,我就是我自己的肩膀,我就是我自己的主人,我,有一種頂天立地的感覺。
這時,還會有恐懼嗎?有!恐懼一直都在,沒有消失過。可是當我們有了面對的勇氣,就能自我承擔、自我負責。.......從禪修的角度來看,在禪坐經驗中經驗到身心合一的人,就會出現這種感覺。』
回到單騎經驗上,最壞的可能性在出發前(死亡、遭遇不測等)都已設想過,並下定決心要參與B2P,我就是我自己的主人,清楚地知道我想的、我感覺的、我的行動,全都由我負責。(也就是我能與恐懼共存)
2.未來是否有什麼騎乘的冒險計畫?
這個問題很多人問,不過目前沒有出走的心境,也就沒有冒險計畫。
3.回來之後的改變?
(流浪出走,某個角度上來說,其實是一種逃避,出走前的我已無力去克服跨越當時的種種挫折)回來後,仍從事社工,重新面對當年的挫折;經歷身心愉悅、內在寧靜的高峰經驗;較相信內在衝動(內在聲音),並很快地付諸行動,在這樣的情形下,會讓我如吸引力法則一般,吸引更多正向的人事物,並成就更多我想做的事。
4.與哥哥碰面時的不順利,回來後是否想過修正當時的錯誤?
當時回應是我還是會選擇不帶通訊工具。(事後覺得不夠貼切)
(如果為了避免在緊急狀況下無法連絡老哥,我會帶通訊工具;其次,今天若我帶了通訊工具,也就不會有沒錢或碰面不順利的這些經歷;再者,意識到我當時的氣憤與挫折來自於旅途的勞累,對我而言是可貴的自我修行的機會;因此,真的再有一次,為了輕量化及秉持簡單旅行的精神,我還是不會帶。)不過還是謝謝這位提問者的提醒及善意。
5.會後,有人問我「如果再有一次,我是否還會騎一次這樣的路線?」
當時我回問他兩次(因我不懂他問的動機)並回答「不會」,因我以我現在的心境回答,當然,若我現在也有當年的心境,我依然會出走;事後,總覺得不對勁,這時才想到:我當時可再回問他,他想知道什麼?或許會更貼近他的提問。
6.會後,有人來跟我提他永遠都無法像我這樣出走,說著說著眼框有淚...
我在分享的當下,有注意到這位聽眾非常專注聆聽的模樣;當時沒機會繼續聊(因接著接受電台採訪而中斷),心想這位聽眾在生活上有諸多挫折無法排解,想放下卻又放不下,雖然如此,我還是由衷地祝福他能找到生命的出路。
※最後,我還是感謝老哥此次協助製作投影片及會場上發自心坎的分享,我心裡清楚冒險歷程對家人而言是相當心疼的!最後最後,還是再次謝謝老哥以他演講經驗來看我這次的分享,給予建議,並且耳提面命我要結合自己的專業與好好整理這段經歷。是的,這的確是我需要做的功課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